基本概念
医院卫生材料是指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使用的,除药品、医疗器械外的各类消耗性材料。根据[1]的定义,卫生材料管理是指对医疗活动中使用的各类卫生材料的采购、验收、储存、发放、使用等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过程。
注意:本规范所指卫生材料不包括医疗器械,医疗器械需参照专门的医疗器械管理规范执行。
卫生材料管理的基本原则
- 安全性原则:确保卫生材料质量安全,符合国家相关标准
- 规范性原则: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,规范各环节操作流程
- 经济性原则:合理控制成本,提高使用效益
- 可追溯原则:建立完整的追溯体系,确保材料来源可查、去向可追
管理目标
通过科学管理,实现卫生材料供应及时、质量可靠、使用合理、成本控制的目标,保障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。
卫生材料分类
根据[1]的分类标准,医院卫生材料主要分为以下几类:
检验类材料
- 试管、采血管
- 培养皿、玻片
- 试剂、染色液
- 试纸、反应板
敷料类材料
- 纱布、棉球、棉签
- 绷带、胶布
- 创可贴、敷贴
- 手术巾、洞巾
注射类材料
- 注射器、针头
- 输液器、输液管
- 留置针、肝素帽
- 采血针、真空管
手术类材料
- 手术缝线、缝合针
- 手套、口罩、帽子
- 手术衣、防护服
- 吸引管、引流袋
卫生清洁类
- 消毒剂、洗手液
- 医疗废物袋
- 清洁工具、抹布
- 床单、被套、枕套
其他专用材料
- 电极片、导电膏
- 雾化器、呼吸管路
- 口腔科材料
- 眼科材料
分类管理要求
不同类别的卫生材料应根据其特性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:
- 无菌材料与非无菌材料应分区存放
- 危险化学品应单独存放并设置明显标识
- 有效期短的材料应优先使用,遵循先进先出原则
- 高值材料应建立专门台账,实行精细化管理
采购管理
卫生材料采购应遵循公开、公平、公正的原则,确保采购材料质量可靠、价格合理。
供应商管理
- 建立合格供应商档案,定期评估供应商资质和绩效
- 供应商应具备合法的生产经营资质
- 优先选择通过ISO认证或具有良好信誉的供应商
- 与主要供应商签订质量保证协议
采购流程
- 需求计划:各科室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编制采购计划
- 审批程序:采购计划经科室负责人、采购部门、院领导逐级审批
- 采购方式:根据采购金额和性质,采取招标、竞争性谈判、询价等方式
- 合同签订:明确产品规格、质量标准、价格、交货期等条款
- 验收入库:采购材料到货后,由专人验收合格后方可入库
重要提示:严禁采购无注册证、无合格证明、过期、变质、污染的卫生材料。对于植入性等高风险材料,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追溯制度。
紧急采购
遇突发事件或紧急医疗需求时,可启动紧急采购程序,但事后需补办相关手续并说明原因。
仓储管理
卫生材料仓储管理应做到分类科学、摆放整齐、账物相符、安全有序。
仓库设施要求
- 仓库应通风、干燥、避光,温度湿度符合材料储存要求
- 配备必要的货架、托盘、温湿度计、消防设施等
- 设置不合格品区、待验区、退货区等专门区域
- 高危材料应设专柜加锁保管
库存管理
库存类型 |
管理要求 |
检查频率 |
常规库存 |
保持合理库存量,避免积压和缺货 |
每月盘点一次 |
高值材料 |
建立专门台账,实行批号管理 |
每周核对一次 |
有有效期材料 |
遵循先进先出原则,近效期优先使用 |
每月检查效期 |
危险化学品 |
单独存放,双人双锁管理 |
每周检查一次 |
材料发放
- 发放材料必须凭科室领用单,手续齐全
- 遵循先进先出原则,确保材料在有效期内使用
- 发放时应核对品名、规格、数量、效期等信息
- 建立发放记录,实现材料流向可追溯
使用管理
卫生材料使用管理应确保合理、规范、安全,防止浪费和滥用。
使用登记制度
- 建立科室二级库管理制度,明确专人负责
- 高值材料使用必须登记患者信息、使用日期、数量等
- 植入性材料使用需有手术记录和材料标签粘贴
- 定期核对使用记录与库存情况
使用规范
无菌材料使用规范
- 使用前检查包装完整性、灭菌标识和有效期
- 开启后应标注开启日期和时间,在规定时间内使用
- 无菌操作过程中应遵循无菌技术原则
- 一次性无菌材料禁止重复使用
试剂类材料使用规范
- 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的条件储存和使用
- 配制好的试剂应标注配制日期和有效期
- 不同批号的试剂不得混用
- 定期进行质控检测,确保结果准确
使用监控
建立卫生材料使用分析制度,定期分析各科室材料使用情况,对异常使用进行追踪调查。
特殊材料管理
特殊卫生材料是指具有较高风险或需要特别管理的材料,应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。
植入性材料管理
- 建立植入性材料使用登记制度,记录患者信息、手术医生、材料信息等
- 使用前必须向患者或家属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
- 材料标签应粘贴在病历中保存
- 建立追溯系统,确保可追溯至患者
高值材料管理
- 实行专库、专账、专人管理
- 建立高值材料使用审批制度
- 使用后及时核销,做到日清月结
- 定期分析使用情况,控制不合理使用
危险化学品管理
- 建立危险化学品清单和安全技术说明书(MSDS)
- 储存场所应符合消防安全要求
- 使用人员应接受专门培训
- 建立应急处理预案,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
特别警示:放射性材料的管理必须遵守国家放射性物品管理规定,设立专门储存场所,配备防护设施,使用人员必须持证上岗。
消毒与无菌管理
卫生材料的消毒与无菌管理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,必须严格执行相关规范。
消毒灭菌管理
- 可重复使用的卫生材料必须经过彻底清洗和合格灭菌
- 根据材料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或灭菌方法
- 灭菌过程必须进行物理、化学和生物监测
- 灭菌物品应标注灭菌日期、有效期和责任人
无菌物品管理
物品类型 |
储存要求 |
有效期 |
压力蒸汽灭菌物品 |
存放于无菌物品柜,离地20-25cm,离墙5-10cm |
纺织类包装7天,纸塑包装6个月 |
环氧乙烷灭菌物品 |
避光、干燥环境储存 |
根据包装材料确定,通常1-2年 |
一次性无菌物品 |
原包装完整,储存环境符合要求 |
以包装标注为准 |
消毒剂管理
- 选择国家批准的消毒剂,按照说明书配制和使用
- 配制好的消毒剂应标注名称、浓度、配制日期和有效期
- 定期监测消毒剂有效浓度
- 不同消毒剂应分开放置,避免混淆
档案管理
建立完整的卫生材料管理档案,确保管理过程可追溯、可查询。
档案内容
- 供应商资质档案:营业执照、生产许可证、产品注册证等
- 采购档案:采购计划、招标文件、合同、验收记录等
- 库存档案:入库单、出库单、盘点表、报废记录等
- 使用档案:科室领用记录、高值材料使用记录等
- 质量档案:质量检测报告、不合格品处理记录等
档案管理要求
- 档案应分类整理,编制目录,便于查阅
- 重要档案应永久保存,一般档案保存期限不少于产品有效期后3年
- 植入性材料档案应与患者病历同步保存
- 逐步实现档案电子化管理,提高管理效率
信息化管理
鼓励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卫生材料管理,实现以下功能:
- 库存自动预警和补货提醒
- 材料效期自动提醒
- 使用数据自动统计分析
- 条码或RFID技术实现快速出入库和盘点
质量控制
建立卫生材料质量控制体系,确保材料质量符合标准,使用安全有效。
质量监控内容
- 进货验收:核对产品资质、包装、标签、效期等
- 储存条件:定期检查仓库温湿度、卫生状况等
- 使用过程:监督材料使用是否符合规范
- 不良事件:记录和处理材料相关不良事件
不合格品处理
- 发现不合格品立即隔离,标识清晰
- 调查不合格原因,评估影响范围
- 按规定程序进行处理:退货、换货或销毁
- 记录处理过程和结果,必要时向监管部门报告
持续改进
- 定期收集临床科室对卫生材料的反馈意见
- 分析材料使用数据,优化采购和库存策略
- 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,不断完善管理制度
- 定期开展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
管理提示:卫生材料质量控制不仅是管理部门的责任,每一位使用人员都应树立质量意识,共同保障医疗安全。
参考文献
本规范编制参考了以下文献和标准:
[2]
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》
卫生部令
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,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出具体要求。
[3]
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》
国务院令
国务院令第739号,虽然主要针对医疗器械,但对相关卫生材料管理有参考价值。
[4]
《消毒管理办法》
卫生部令
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27号,规定了消毒工作的管理和要求。
[5]
《医疗废物管理条例》
国务院令
国务院令第380号,对医疗废物分类、收集、处置等作出规定。
注意:本规范将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而适时修订,请关注最新版本。